一年一度的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已于本周一(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海濱城市德班開幕。這已是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后的第二年,但哥本哈根遺留下來的幾個核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其中最為緊迫的難題是《京都議定書》的未來安排。
《京都議定書》是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談判近20年來最重要、最富有成效的成果,也是迄今為止國際社會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框架。由于2012年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即將結束,今年的德班會議在名義上被賦予了“最后一站”的期待,下一棒如何安排,無論如何須得給出一個交代。
由于金融危機仍未消褪,經濟競爭力的顧慮、國內政治考量,國際社會對于能在德班一錘定音通過《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保證2013年無縫銜接不抱太大期望,但是普遍期望德班至少應當確認議定書的延續(xù),并列出一個靠譜的時間表以實現(xiàn)到下一個承諾期之間的平穩(wěn)“過渡”。
1997年簽署、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對包括西歐諸國、美國、日本等工業(yè)化國家以及俄羅斯、烏克蘭等經濟轉型國家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提出強制性的量化減排要求,并確立了碳市場作為履約靈活機制。
時過境遷,1990年代初的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陣營兩分法二十年來日益受到挑戰(zhàn),中印等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碳排放上的崛起使得局面變得更為復雜。發(fā)達國家的訴求越來越向重新定義“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這一氣候談判首要鐵律傾斜。
即便長期以來《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支持者歐盟也在10月份的巴拿馬會議上“漫天要價”——意欲將《京都議定書》作為談判籌碼,將其與中國、印度以及美國的進一步減排承諾捆綁在一起,借此擺脫獨自留在“京都”框架內的窘境。對此,中、印、巴西和南非這些發(fā)展中陣營的領軍人物顯然難以接受。
因此,德班會議注定不會平靜。
就在德班大會開幕的第一天,《京都議定書》的議程討論尚未開始,傳來加拿大要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消息。后來得到證實,加拿大環(huán)境部長在國內宣布將在12月下旬正式提出申請,這樣一來在2012年底之前就可能走完退出程序。
談判桌上國家集團之間相互掣肘的局面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有一種不妙的可能:過度捆綁會將德班大會帶入僵持,重現(xiàn)哥本哈根之后相互指責、動彈不得的癱瘓場面。如果南非主席國能向墨西哥外交官們學習,發(fā)揮強有力的救急手段,最好的情況下或許能夠再現(xiàn)去年坎昆大會的奇跡,裹挾各國寫出一個時間表來。不過,這類政治性協(xié)議的不夠可靠,明年還需要加班鞏固。這樣的結果不算成功。
此外,我們不應忘掉美國。雖然大家都知道美國對《京都議定書》的答案一定還是“不要”,但請注意,這可不代表沒興趣摻和,而美式的“不要”常常意味著改寫游戲規(guī)則。從今年前幾次的談判準備會來看,美國不一定甘于寂寞,仍可能嘗試用綠色氣候基金這類發(fā)展中國家格外關切的議題綁架談判進程、轉移注意力。
那么,德班在《京都議定書》上能達成什么好的結果?
從政治可行性來看,依然是一種“過渡期”安排,但各國都得清楚這“過渡”的橋梁直通第二承諾期,任務明確,時間表清晰。這需要歐盟在德班不含糊、不附帶條件地表態(tài)支持京都第二期,而那些想要躲在美國背后逃避減排責任的國家則須直面國際壓力和后果。
與此同時,不具有《京都議定書》減排義務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在未來法律形式方面亦可以做出更加積極、開放的表態(tài)。只有這樣的過渡期安排,才能保護來之不易的國際氣候合作機制度過風雨飄搖的低潮,確保各國減排行動、國際碳市場有據(jù)可依、越走越遠。